|
祁门康氏以京兆为堂号受之无愧,当之更无愧! 二维码
1334
祁门康氏以京兆为堂号受之无愧,当之更无愧! 辽宁抚顺康庆山 2017.07.15 祁门康氏以京兆为堂号受之无愧,当之更无愧!由《池阳康氏和修星堂家谱老系》和《京兆郡康氏谱》得知,祁门康氏视康叔为得姓之祖;视康绚为鼻祖,视康先为始迁祖。正是祁门康氏在姓氏文化信仰中为自己定义了三个始祖,京兆堂的堂号源自鼻祖康绚,康绚的曾祖康因为前秦苻坚的太子詹事,居前秦都城长安,所谓的京兆指的就是古代长安和长安地区。所以说,祁门康氏以京兆为堂号受之无愧,当之更无愧! 据《池阳康氏和修星堂家谱老系》(敦本堂)载: 康之为氏出于孟侯孟侯文王子王季孙受封于卫以谥为氏百世下凡属孟侯裔者莫不本之以谥其氏焉是谱前仅载得姓之源(原)后仅载启系之始期间遗漏虽曰极夥然与其远而无稽不若近为有据识者鉴此谅不鄙之 康叔 讳封受封于卫以谥为氏厥后康之得姓葢本于此 康叔之后有绚公者仕南齐以华山郡守解组后因梁累征复为卫尉卿传十三世至先公为祁门一世祖故祖先公者复推本以绚公为鼻祖详新安谱及乐平旧谱。 《京兆郡康氏谱》 康氏“系出姬姓卫叔,受谥卫康,叔厥后子姓昌蕃,述以康为氏。”①祁门康氏祖居京兆郡,《新安名族志》记载:《康之先,世居京兆,再迁会稽,唐有讳先者避乱居歙之篁墩,未几复迁浮梁化鹏乡,发京都之曲溪,其子曰新,始迁祁门武山乡尤昌里之康村。》清咸丰同治年间康氏族人康长桂手录《京兆郡康氏谱》中记载的更加详尽,曰“先公于会稽于篁墩,由篁墩于浮北,浮北连递祁界,所以近知祁之风化人淳古朴,男女□□勤事,未远三代民情。先公虽迁徙禄之浮,其志已存祁昌。故道嘱于其子新公,惟我新公,允诚父志,循因徙居于祈,以全子道。可谓孝思不匮者矣。盖我祁邑当奉先公为始祖也。虽新公始居于祈,其志已矢自先公。故如是也,则今称始祖先公,二世祖新公。自此以下世系序次始是由来者矣。” 在我见到的《周宗卫世家康氏志谱》(北谱)、《江西吉安府京兆堂谱系》(南谱)、《蕲州康氏宗谱》、祁门《京兆郡康氏谱》中,唯有祁门《京兆郡康氏谱》在康叔(公元前1046年)、康绚(公元463—520年)数百年之间没有编造世系,而采用寥寥数语“受封于卫以谥为氏百世下凡属孟侯裔者莫不本之以谥其氏焉是谱前仅载得姓之源(原)后仅载启系之始期间遗漏虽曰极夥然与其远而无稽不若近为有据识者鉴此谅不鄙之”的手法是最高明的,而更显独具匠心,略胜一筹!而《北谱》采用的是卫武公次子康翿公为康姓之始,曰:“以康为氏复祖德焉”,传至康绚已是第五十二代,也算说得过去;《南谱》采用的是借用《史记·卫康叔世家》的卫国君主世系,说明卫国存世的800多年期间就没有康姓,传至康绚已是53世。如果说《北谱》、《南谱》是南辕北辙,我看并不为过!最不可理解的是康辩之先生的《明朝开国大将康茂才乃康叔之后》介绍的《蕲春康氏族谱》,《蕲春康氏族谱》记载的自康叔始到康茂才后裔的世系图表,传至(康)绚仅第10代,“1康叔→2伯立→3襄(襄邓节度使)→4意(因避秦乱迁四川大散关宝鸡县以祖字康为姓)→5承隐(汉桓帝时为绍兴府山阳县令尹)→6洪(隐公长子)、诜(隐公次子)→7邦→8良→9平→10绚”。与《北谱》、《南谱》比较,相差40余代。我没见过《蕲春康氏族谱》的序或族谱全貌,所以也不便说得太多。还是看看正史《梁书·康绚传》的记载吧! 《梁书·卷十八 列传第十二 康绚》康绚* 康叔,姬姓,名封。周文王嫡九子,周武王、周公姬旦之弟。是地地道道的“中原”人;康绚则是不折不扣的异域他邦的康居国人。《北谱》、《南谱》、《蕲春康氏族谱》、祁门《京兆郡康氏谱》都在引用“康绚”作为康氏的先祖。为什么康叔之下不是自己“嫡出”的裔孙,而要借用本康居国人的“康绚”作为“裔孙”呢?这是不是在说康叔的裔孙难寻,这才到康居国、康国来借助康绚、康日知家族成员来壮声色呢?试问我列举的《北谱》、《南谱》、《蕲春康氏族谱》、祁门《京兆郡康氏谱》离开了康居国、康国的康氏,还如何支撑下去,不敢想象!正是这不争的“史实”,令我厌倦了打“口水仗”!不是我的人格有了升华,而是“事实”赛于雄辩,更赛于巧辩、诡辩! 我之所以说祁门康氏以京兆为堂号当之无愧的理由就在于“绚曾祖因为苻坚太子詹事”,前秦世祖宣昭皇帝苻坚公元357-385年在位,前秦的都城就在长安。古长安和长安地区就是“京兆郡”之所在。 |